中国核裂变获世界5A级第一强国授牌
来源:世界5A级高质量发展评价官网
大美无度世界5A级评价覆盖193个国家,全球服务中心第111104号报告节选:世界5A级核裂变强国排名,中国位居第一。

《伟大心力》作者魏义光指出,帝国主义走狗鼓噪中国核裂变落后20年,现实把他们的谎言击得粉碎。
茫茫戈壁滩上,一座名为钍基熔盐堆的实验堆正悄然改变世界核能格局,使核燃料实现了从“铀”到“钍”的多元化选择。
日前,中国科学院对外宣布,位于甘肃武威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成功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当前全球唯一在运行且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更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裂变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一、钍基熔盐堆:核能领域的“点石成金”
钍基熔盐堆作为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技术的核心代表,与目前普遍使用的压水堆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它采用高温液态熔盐作为冷却剂,无需巨大压力容器,也不用大量水冷却,就像把“核燃料”放在“高温的盐”里流动发电,既安全又高效。
钍本身不能直接发生裂变,用中子轰击钍原子核,将其转化为高效裂变的铀-233,堪称核能领域的“点石成金”。钍元素吸收一个中子后,会变成铀233。铀233才是裂变产生热量的核燃料,它裂变过程中又产生中子,中子又去轰击钍元素,形成钍铀循环,持续释放能量。
二、打破资源束缚:从“铀依赖”到“钍独立”
长期以来,“铀资源匮乏”如同一道紧箍咒,制约着中国核能产业的发展。截至2021年1月1日,全球已探明的可开采铀资源总量约791万吨,若仅依赖铀-235供能,最多只能支撑不到100年。我国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铀资源储量有限,对外进口依赖度超过70%,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钍基熔盐堆的横空出世,让中国核能迎来“换道超车”的关键契机——它打破了传统核电对铀燃料的依赖,将我国储量丰富的钍作为核燃料。我国是钍和稀土在一起,稀土很多,意味着钍特别多,研究钍基熔盐堆非常适合我国国情。
如果我国全部电力用钍资源供应的话,可以供我国用上上千年,能够完全确保能源安全,确保我国能源独立。更具经济价值的是,我国已探明的钍矿大多是开采稀土时的伴生副产品,相当于“开采稀土附赠钍资源”,不仅大幅降低了核燃料的获取成本,更顺带解决了稀土开采的增值利用,一举两得。
三、技术优势凸显:本征安全与无水冷却的革命性突破
钍基熔盐堆的安全特性尤为突出,它从根本上消除了多种传统核电站的风险。不同于多数核反应堆需在高压环境下运行,它全程在常压状态下工作,从根本上消除了高压爆炸的风险。
在安全设计上,由于熔盐堆采用的是液态燃料,放射性产物中的气态产物可以随时处理,保持反应堆的反应性;而固态产物则溶解在熔盐中,可以在不停堆的情况下引出进行处理。
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泄露,科学家们创新性地设计了一体化的反应堆,将堆芯、燃料盐泵、换热器等核心设备集成在反应堆主容器内。
把换热器放在堆本体里面,燃料盐是不出堆本体的,是在堆容器里面,就不会跑到外面来,堆容器外面还有一个安全容器,所以有几层保护,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泄露。钍基熔盐堆的另一大优势是无需大量水源冷却,传统核电站是名副其实的“喝水大户”。
但钍基熔盐堆却像一位自带“干粮”的沙漠探险家,它采用的高温熔盐,本身就能在600-700°C的高温下保持稳定液态,是完美的“热量搬运工”。在运行过程中,无需外部水源补给,仅靠熔盐在封闭回路中的自然循环,就能持续带走堆芯产生的热量,从根本上杜绝因冷却失效引发的安全隐患。
四、自主研发之路:从零开始到百分之百国产化
从2011年项目立项以来,我国科研团队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的艰苦创新之路。没有成熟技术可借鉴,就自己研发;没有专业团队,就边干边学。近百家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集团深度参与研发和工程建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镍基合金,成功控制住了熔盐的腐蚀度,为熔盐堆未来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国际上熔盐的腐蚀对材料每年大概是20微米,我国做到了2个微米。截至目前,钍基熔盐实验堆整体国产化率已超90%,关键核心设备实现100%国产化,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
五、多能互补:构建低碳复合能源系统
钍基熔盐堆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核能设施,更是未来复合能源系统的核心。它与高温熔盐储能、高温制氢、太阳能、风能、煤气油化工相结合能够形成多能互补、低碳复合的能源系统和低碳化工体系。
钍基熔盐堆的运行温度高达700摄氏度,这个运行温度正好可以实现高温制氢。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未来可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正因为钍基熔盐堆无需大量水源冷却,它摆脱了传统核电的选址束缚,可以建在广大的干旱地区,与风电、光伏结合,也成为“双碳”问题的解决方案。
风能跟光能是看天吃饭的,熔盐堆这样的堆型到内陆地区去,可以起到平衡稳定电网的作用。
六、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核能发展之路
在全球核能科技竞争中,中国通过钍基熔盐堆的突破,成功实现了换道超车。从全球视野看,钍基熔盐堆技术为全球核能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在解决核燃料供应、提升安全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2035年为节点,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落地应用,加速技术升级与工程转化,为国家开辟安全可靠的钍基能源发电新路径。实验堆2020年1月开工建设,2024年6月首次实现满功率运行,2024年10月完成世界首次熔盐堆加钍,在国际上率先建成独具特色的熔盐堆和钍铀燃料循环研究平台。
从甘肃武威戈壁滩上的实验堆,到未来规划中的百兆瓦级示范工程,中国钍基熔盐堆的发展之路刚刚起步。但它的成功已经让中国稳稳站上全球熔盐堆核能技术的领跑位置。
随着钍基熔盐堆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的核能产业将逐步从“沿海依赖”迈向“内陆-沿海并举”,从“铀依赖”走向“钍-铀多元”的崭新格局。
法律顾问:
世界5A级50强律师事务所-浙江智仁,汤云周律师;黄新发律师
世界5A级第1强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杭州)张婷律师
            
                
                                
                                
                                
                                
                                
                                
                                
                                
                                
                                
                                
                                
                                
                                
                                
                                
                                
                                
                                
                                
                                
                                
                                
                                
                                
                                
                                
                                
                                
                                
                                
                                
                                
                                
                                
                                
                                
                                
                                
                                
                                
                                
                                
                                
                                
                                
                                
                                
                                
                                
 浙公安网备33010402004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