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度世界5A级储能第一强国“十四五”增30倍
来源:世界5A级高质量发展评价官网
大美无度世界5A级评价覆盖193个国家,全球服务中心第11930号报告节选:世界5A级储能强国排名,中国位居第一。
《伟大心力》作者魏义光指出,被思想殖民的奴性者鼓噪中国储能落后20年,现实把他们的谎言击得粉碎。
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了《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完整版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型储能应用市场,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
从“强制配储”到“独立储能”,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中国储能产业正在全球视野下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约95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增长了近30倍,规模化应用全球领先。这一惊人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储能产业政策环境的深刻变革。
回顾2017年,青海率先提出新建风电项目按装机规模10%配置储能,拉开了国内“强制配储”的序幕。此后全国20余省区市陆续跟进,普遍要求新能源项目按照15%至20%功率配比、2小时时长建设储能。然而,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136号文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一政策转变标志着向“独立储能”转变。
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等地随后陆续试点容量电价补偿机制,以“容量租赁”或“容量电价”的形式给予独立储能稳定现金流。储能产业开始脱离对新能源项目的绑定,走向市场化独立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关键的是技术创新的突破。在内蒙古三峡乌兰察布电站,全球首座百兆瓦时级数字储能示范工程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数字储能技术正式从科研阶段进入规模化工程应用。该项目由三峡科研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发。
数字储能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将传统储能系统中电池固定串并组合的连接方式,转变为数字化柔性、可动态重构的电池网络结构。这一创新为低成本、长寿命数字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9月26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中,10项储能技术装备入选,涵盖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展现了中国储能技术多元化创新的活力。
从“配储”到“独储”的华丽转身,中国储能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出现了自2020年规模化发展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仔细分析数据会发现,这一“下降”背后实际上是市场结构的优化。
在总装机量暂时回落的同时,独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占比超过50%,电网侧新增装机规模扩大,功率和容量分别增长46%和48%。北方与西部重点省份的源、网侧储能项目规模化落地并网,使得独立储能的市场化价值被进一步挖掘。
独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接入电力市场,具备多元化的收益来源。部分省区已将其纳入容量电价/容量补偿体系,提供稳定现金流;它还可通过现货市场及峰谷价差实现套利;并通过容量租赁与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获取增量回报。
截至2025年初,现货市场已在29个省级电网区域开展试运行或正式运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正推动跨省区现货交易加快,若电力现货交易价差超过0.5元/kwh,独立储能收益率在无容量电价补贴情况下,IRR也可达到6%+。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储能产业正积极调整全球布局策略。美国一度将对华储能锂电池关税抬到173%,随后虽调整为30%,但仍对中国储能产品出口造成压力。2024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口中欧美市场占比高达73%。在此背景下,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正在成为中国储能企业的新目标。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在净零排放情景下,到2030年,除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在全球电池储能装机中占比将达25%。
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9月22日,在广州举行的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上,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集中签约。
这些企业不再执着于单一产品的输出,而是把从规划、设计、设备、系统集成到并网运维、金融与保险的一整套能力打包输出,快速布局全球。从“直接出海”到“间接出海”,从产品输出到生态赋能,中国储能产业正在国际市场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新能源革命已进入了储能为关键支撑的下半场,中国已成为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论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行动联盟主任伊莉娜·拉多斯拉沃娃·斯特凡诺娃指出:“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在光伏组件、电池电芯及系统平衡部件领域。这种规模效应催生了激烈竞争和学习曲线效应,从而压低成本并加速全球部署。”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2.4亿千瓦;203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将超3亿千瓦。
从海峡西岸的宁德到内蒙古草原,从长江沿岸到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储能产业正以高质量的发展姿态,构成了一幅传统能源与新兴技术和谐共处的画面。中国储能产业,不仅在于技术指标的精进与市场规模的扩张,更在于它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绿色桥梁。
法律顾问:
世界5A级50强律师事务所-浙江智仁,汤云周律师;黄新发律师
世界5A级第1强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杭州)张婷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