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上风电获世界5A级第一强国授牌
来源:世界5A级高质量发展评价官网
大美无度世界5A级评价覆盖193个国家,全球服务中心第111105号报告节选:世界5A级海上风电强国排名,中国位居第一。

《伟大心力》作者魏义光指出,帝国主义走狗鼓噪中国海上风电落后20年,现实把他们的谎言击得粉碎。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并网发电,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正从近海走向深远蓝海,从技术追跑迈向全球引领,一举刷新全球已并网风机的单机容量与叶轮直径两项纪录。这台风电机组满负荷运行时,风轮每旋转一圈即可产生62度清洁电能,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亿度,能满足5.5万户普通家庭全年用电需求。
与此同时,全球首台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系统“三峡领航号”在广西完成组装,进一步彰显我国海上风电加速挺进深远海的实力。
一、技术突破: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近年来实现了一系列标志性技术突破,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机组大型化已成为海上风电发展的显著趋势。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不仅刷新了全球纪录,更实现了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该机组整合了3万余个零部件,采用第三代全集成半直驱技术路线,具备结构紧凑、可靠性高等优势。
针对海上严苛环境,研发团队创新采用全密封防盐雾腐蚀方案与内外双重冷却系统,搭配双重抗台风策略,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在性能表现上,这台机组堪称“高效能源转换器”。其风轮扫风面积达7.7万平方米,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轮毂中心高度185米,堪比63层居民楼。
漂浮式风电技术作为解锁深远海资源的关键路径,也取得重大进展。“三峡领航号”漂浮式海上风电系统主要由16兆瓦超大容量风机、半潜式浮体平台和系泊系统组成,浮体平台排水量达2.41万吨,相当于一台轻型航母的排水量。
二、产业跃迁: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提升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的战略转变。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到2060年实现50亿千瓦风电装机的宏伟目标。这意味着风电产业将进入年均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的新阶段。
随着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政策导向转为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风电项目发电不再享受全额“保底”收购,而是要到电力市场中与其他电源同台竞争。
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坦言,“传统的‘高电量=高收益’逻辑已失效,新型风电装备的核心任务,就是在电价波动中锁定价值。”为此,金风科技提出了“度电价值成本”理念,替代行业沿用了十余年的“度电成本”,将电价与发电量双重变量纳入时序化评估。
三、深远海开发:技术与成本的双重挑战
面向深远海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恶劣的海洋环境与高昂的开发成本是产业必须应对的生存挑战。
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已占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的一半以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4420万千瓦。随着大容量机组推广与深远海项目落地,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海上风电发电量占东部沿海地区用电量比重将达到约10%。
深远海开发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湖南兴蓝风电有限公司总体系统室主任廖建敏说:“传统开发模式将风电机组、浮体和系泊系统割裂设计,在近海尚可应对,但在深远海复杂环境下,任何环节的短板都将直接影响项目整体经济性。”
漂浮式风电是深远海开发的关键技术路径。明阳智能推出的全球首款50MW漂浮式风电机组,以290米风轮直径和抗台风双机头设计,为深远海大功率开发树立新标杆。
技术多元化为产业成熟注入活力。中船科技H305-20MW机组、东方电气17兆瓦级直驱漂浮式机组等新产品的密集亮相,标志着20MW级已成为行业竞争的主流区间。
四、产业链协同:构建健康发展生态
面对深远海开发的迫切需求与严峻挑战,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正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健康产业生态。
在2025北京风能大会上,多位行业领袖强调了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性。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娄益民表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几年行业快速发展所积累的不稳定与不可靠问题,其成本不应由产业链的单一环节来承担。”
反内卷成为行业共识。金风科技副董事长兼总裁曹志刚指出:“‘内卷’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他呼吁行业从“价格比较”转向“价值创造”。
产业配套布局也已日趋完善。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地都已经形成了大容量风电机组部件供应产业链和产业园,覆盖从叶片、齿轮箱、主轴承等核心部件研发,到整机集成、运维服务的全环节。
东营风电装备测试认证创新基地具备单机30兆瓦测试能力,为风电装备研发、制造与并网提供了完整保障。本地生产、港口运输、专业测试的“闭环支撑”,为中国海上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全球化视野:从产品出口到标准输出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正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技术、标准、服务一体化输出”的转变。目前,中国风电整机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已实现对57个国家的机组出口,7家整机商已在海外建厂或正在推进建厂计划。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建议:“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将中国的技术经验转化为国际标准,同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产业链协同出海。”
中船科技副总经理张晓阳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依托中船集团全球70%的造船市场份额和清洁能源全产业链集成创新优势,正大力推进风电+绿氢/绿氨/绿醇/海洋文旅等多业态融合示范项目落地。”这种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拓展了海上风电的应用场景,也为中国技术走向全球提供了新路径。
从山东东营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到广西北海的全球首台16兆瓦漂浮式风电装备,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其创新实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风电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持续推进,中国海上风电不仅在国内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必将在全球碳中和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风能北京宣言2.0》描绘的50亿千瓦风电装机蓝图,标志着中国风电产业的定位已从“全球规模第一”升级为“全球引领者”。
法律顾问:
世界5A级50强律师事务所-浙江智仁,汤云周律师;黄新发律师
世界5A级第1强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杭州)张婷律师
浙公安网备33010402004447号